媒體報導

新常態下的社會創新 - 梁振豪

2020年10月14日

 

疫情持續至今已10個月,新常態正改變群眾的生活模式。

 

  肺炎肆虐,全球至今已有3,400多萬人受感染,死亡人數突破100萬之多。各國為防止疫情在社區擴散,不惜大幅減少經濟活動──飛機停飛、國際賽事取消、餐廳關門、消遣娛樂活動暫停等等,在疫症爆發初期的中國以至後來歐洲多個城市,甚至以「封城」來截斷傳播。在種種嚴厲措施下,經濟受到沉重打擊,連帶一眾「打工仔」亦成為了受害者。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,2020年首九個月,全球流失共4億份工作,平均收入減少一成,整體損失相當於35000億美元。

 

  疫情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,但同時亦令我們反思行之已久的系統和制度,是否仍然合適和有效去維持社會運作。面對無了期的疫情,各界紛紛作出靈活應對:無論商界、政府、學界還是其他組織,都轉為在家工作或上課;另一方面,網上購物或訂餐等電子商貿服務雖存在已久,但在疫情下這種網上經濟的使用量直逼過去十年。一個社會的新常態正改變著我們習以為常的設定,社會正進入一個創新的運作模式。

 

  社企以人和人文精神為本,集結不同方面的力量關注弱勢社群,當弱勢社群的需要改變時,社企也會跟著改變。面對全球性的經濟蕭條,有社企仍繼續與非政府組織合作,派發飯盒予有需要人士,令弱勢群體得到幫助之餘,員工亦繼續有工開,可以賺取生計。

 

 

有社企因疫情生意大減,但仍堅持派發飯盒予弱勢社群,令他們得到溫飽。(銀杏館Facebook圖片)

 

  而在疫情期間,社企的生意同樣受到衝擊,雖說社企不是以賺錢為目的,但亦要做到自負盈虧,才可持續助人。社企要發揮優勢,同樣需要保持市場觸覺,及時轉變商業模式以跟上社會變化。不少社企就因應疫情迅速轉變營運模式,例如零售店發展網上銷售平台,經營興趣班的研究如何進行虛擬課堂等。一些社企或未能自行負擔營運網店的成本或滿足相關技術要求,有網購平台就提供渠道給不同社企推廣其商品,除了令他們多一個銷售空間,更可以集結不同社企在同一個平台上,增加其曝光率,發揮協同效應。

*以上内容是經濟通提供的:http://www.etnet.com.hk/www/tc/soin/columnists/fses/2456?fbclid=IwAR0UK1DnNbiKiPl85nLK3pkbut-8QJJeeFLn5s9MJ44BRjby1GF5mlBkUUU

 

  

更多媒體報導